原子反射光譜儀小編據悉,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檢測報告稱,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干,被檢測出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
該報告稱,市面上58款曲奇及甜酥餅樣本經檢測,近9成樣本(51款)檢出污染物或基因致癌物。其中,有40款樣本檢出環氧丙醇,含量從3.4微克/千克至1900微克/千克不等;有42款樣本檢出丙烯酰胺,含量從32微克/千克至340微克/千克不等;有35款樣本檢出氯丙二醇,含量從11微克/千克至780微克/千克不等。
據了解,這份報告中,無印良品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干,在檢測的非預先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簽的預先包裝樣品中,其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含量均為最高。
那么,環氧丙醇和丙烯酰胺是什么?真的能夠致癌嗎?用量應該為多少?還有哪些食物中存在?|
公開資料顯示,環氧丙醇多以縮水甘油酯(glycidyl esters,GE)的形式存在于油脂中?s水甘油酯是油脂在高溫精煉加工的過程中產生的加工過程污染物。人們進食后,食物中的縮水甘油酯會在消化過程中分解,導致縮水甘油差不多完全釋放,而縮水甘油是毒性基因致癌物。但目前并無直接的實驗證據證實攝入MCPDE和GE對于人體可能致癌。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按人體體重計算氯丙二醇的每天容許攝入量,每天容許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2微克,即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攝取量不應多于120微克,以這次氯丙二醇含量最高的蝴蝶酥樣本計算(每公斤含780微克),進食154克(按樣本分量計,相當于20塊)就會超出建議指標。
而對于丙烯酰胺,研究表明,這種物質主要來自食品的高溫煎炸,尤其是淀粉類食品在高溫(大于120℃)烹調下極易產生丙烯酰胺。很長時間以來,丙烯酰胺都被認為是致癌物質。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1994年對該物質的致癌性進行了評價,將丙烯酰胺列為2類致癌物(2A)即人類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據為丙烯酰胺在動物和人體均可代謝轉化為其致癌活性代謝產物環氧丙酰胺。在動物試驗研究發現,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種器官腫瘤,包括乳腺、甲狀腺、睪丸、腎上腺、中樞神經、口腔、子宮、腦下垂體等。
去年4月,歐盟為抑制丙烯酰胺出臺了新規,內容包括薯條不能炸得過焦,白面包不能烤成深色,對烹炸好的薯條成品也有更高的標準,要求它們在制作過程中盡量少地生成丙烯酰胺。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在烘焙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丙烯酰胺。但有專家認為,離開劑量談毒性沒有意義,每公斤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為2.6到16微克。以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為標準,一天至少要喝28杯中杯咖啡,且持續十幾到幾十年,才可能有致癌風險。